◎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孙玉珍
龙年新春佳节,在甘肃庆阳农家,许多孩子戴上了五彩斑斓、精工细作的龙帽。大而圆的眼睛、高翘的胡须、威猛的獠牙……传说中龙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们戴着龙帽奔跑在乡村的院落和小路上,色泽明艳、喜气洋洋。
甘肃卫视视频截图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传承人刘兰芳的工坊内,绣娘们正在画样、裁剪、绣制、装香料、缝合,一顶顶造型别致、寓意美好的龙帽经过几十道工序完美呈现。在工坊外的销售体验区,挤满了前来购买、试戴和拍视频的人。
刘兰芳 摄
就像今年春节的龙帽一样,庆阳香包是当地人民节庆和重要仪式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它的身上,承载着久远的民俗文化记忆。
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习世刚介绍,庆阳香包以丝绸彩布做底、银针丝线为笔,飞针走线间,鱼虫鸟兽、十二生肖、香囊佩饰等美好物象便呼之欲出,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托物寄情,托物抒怀,驱邪辟秽……这便是庆阳香包,一张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名片。
庆阳香包刺绣针法。陈飞 摄
据史料记载,在庆阳,岐伯常佩戴内装草药的药袋防疫驱瘟,并由此在当地流行,渐成习俗。因而,带有香味的草药被称为“香草”,散发香味的药袋被称为“香包”。
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锦绣制,呈椭圆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用彩色丝线绣制而成。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距今近千年,故称“千岁香包”。
庆阳千岁香包。张克义 摄
透过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庆阳香包传承至今,仍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实属千年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瑰宝。
为了将香包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庆阳市以节会推动香包产业发展。从2002年起,庆阳市连续举办了18届香包民俗文化节。
第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展出的香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今,庆阳香包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有着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在当地妇女的巧手飞针间,小香包已成为庆阳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
在众多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的带动下,广大家庭妇女在香包绣制中开辟了新生活。
庆阳非遗文化传承人正在做香包。王浩辉 摄
近年来,庆阳市将“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将优秀“非遗”传承人培育成乡村振兴带头人。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该市8县(区)各香包公司将生产环节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由公司提供款式、订单数量等,探索出“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基地+公司”“公司+农户”“艺术大师带动农户”“团体会展”等产业经营模式,古老的香包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是富有鲜明科技特色的综合性日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要舆论前沿,是广大读者依靠科技创造财富、提升文明、刷新生活的服务平台,是中国科技界面向社会、连接世界的明亮窗口。
637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